小友君
普通外科周志刚――我拿刀,也拿体温枪
周志刚医生是四川友谊医院普通外科的副主任医师,40岁左右的他正是外科医生的黄金时期,临床经验丰富,手术刀起刀落。
从医近20年,周医生诊治过无数病人,从住院部到手术间,再到门诊室,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前,他的工作足迹辗转在医院的各个角落。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发,给全国带来了一场不可预估的劫难,但是在中华民族坚韧,迎难而上的精神中,在各级政府部门科学迅速的处置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配合里,疫情防控取得了胜利。周医生的足迹也因此从院内延伸到院外,2020年3月23日, 接锦江区卫健局通知,锦江区作为成都市入境人员中转区域,由四川友谊医院组建锦江区入境患者会诊专家组,并进驻双流国际机场入境处,与相关部门一起,协助成都海关完成入境人员的卫生检疫,对有症状入境人员进行现场会诊,提出医学就诊建议。周医生在医院发出支援号召后,立即向医务部报了名。从第一次在双流机场入境筛查和现场会诊后,截止2021年8月,周志刚医生已经在双流机场工作20余次。谈及为什么会冲锋在前,他说在他的心里,生命无小事,无论是在手术台上刀起病除,还是在疫情防控前线入境筛查,都是在救死扶伤,都是在践行守护生命的诺言,能拿刀,也能拿体温枪。
8月17日,因为在疫情防控中工作突出,周志刚医生被锦江区卫健局评为抗疫先进个人。
感染与传染疾病科王云――临危受命 砥砺前行
王云医生是一名有20年临床经验的内科医生,若不是新冠疫情,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奔赴另一个战场,甚至扎根在此。
从2020年初,全国新冠疫情发生时,在人员不足,物资不足,病因不明情况。王云医生第一批次参与抗击疫情,并临危受命担任感染与传染疾病科主任,负责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总体工作。在抗疫一线,她每班不吃不喝不拉的12小时上班,抗击无情的新冠病毒;回到医生办公室,王云医生还要组织医师培训,落实新冠肺炎防控文件精神,学习不断更新的防控标准,治疗准则。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每位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下,目前感染科有严格的“三区二通道”,有独立的隔离病房,有普通和特殊核酸采集点,设立标准等候区,实现所有患者闭环管理。2021年7月28日,成都再次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发热门诊运行更加忙碌,除需要接诊普通发热患者外,还承担了返蓉黄码、红码人员核酸采集及留观,但在医院大力支持下,王云医生和院感科,护理部,医务科等职能部门不断优化流程,科学处置,发热门诊顺利度过核酸采集高峰,再一次力克了新冠病毒。如今,变异株拉姆达病毒又来势汹汹,王云医生的办公室又再次响起了培训的朗朗声音。
放射影像科陈培军――藏在屏幕背后的医生
“医生,医生,我的报告大概什么时候能拿到”,听着患者的询问,陈医生从电脑屏幕后伸出了头,眼镜的镜片上依稀反射出人体上腹部的明暗交错的构造。他温馨给患者解释:“你是门诊还是住院患者,门诊患者xx小时在自助报告机上就可以打印了,住院的话,咱们会送到科室的哈,不要着急”。陈培军是四川友谊医院放射科的医生,同时还考取了CT、MRI,DSA等多种大型设备上岗证,谈起为何要考取这么多的资格证书,陈医生只说道,就是想着多学一点,也许以后遇到医疗上的难题时,解题方法思路就能多一点。
这是陈医生8月值的第二个夜班,作为一个拥有8岁贴心小棉袄的女儿奴,他今天不担心他的宝贝薇薇晚上没人讲睡前故事,因为蓉城已全面解封,同在护理部工作,一直战斗在医院抗疫前线的妻子今天晚上在家陪孩子,他安心的坐在电脑前,专致的解析着电脑里的图案,细细的探索检测部位的每一处,不放过任何一丝细节。
很多人以为放射科医生就是拍片子的师傅,这种误解其实并不奇怪,百度百科上的放射科医生定义:放射科的医生的职责主要进行普通X线片、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等医学影像工作,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支持。因为放射科医生不像外科医生可自称为刀客,手到病除,快意江湖,万人敬仰。也不像内科大夫,心思缜密,治疗搭配,药到病除。更不像护士,配合内科或外科医生,执行医嘱,白衣天使,提灯女神,给人无数的希望和遐想。放射科医生仿佛是隐藏在医院岗位架构中的支柱铆钉,隐身却牢固着每一次的治疗。
妙手两肩担道义,良医一心为病人,也许有的医生站到了台前,让大家看到了他们的辛苦与付出,但更多的医生是站在了幕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但无论是否有笔墨影像描绘,他们始终践行初心使命,护佑人民健康,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因为对他们来说――我是医生,就是为医而生。
路阻且长,非生而无畏。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致敬医路上的所有医生,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