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采购部的陈杰。接近40度的高温每天身上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口罩、帽子、面屏、手套、鞋套,身上绑着生物垃圾袋,里面装满了采样管、拭子、标本袋、手消,就这样一直穿梭在各个老小区中。现在回想着当初爬楼梯入户采集的样子,既辛苦又心酸但也不缺真情。病毒可以被隔离,但温暖不会被隔离,抗疫召我,义不容辞,只愿疫情早日消退!
轻伤不下火线,争做疫情防控排头兵,我是发热门诊的唐晴。面对疫情,砥砺前行,燃烧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我已成长为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
8月1日,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连续工作一周,日夜颠倒和饮食不准点导致胃病复发,疼痛难忍。医生对我说:“你这个必须做手术,今天就做,请假吧,创面大必须住院一周。”
手术结束的第二天,我穿上防护服重返岗位,工作结束又马不停蹄赶回病房。医生警告我这样会导致伤口出血,我看着医生“我也是医护人员”医生沉默一会儿“身体重要,出血不是闹着玩的。”我笑了笑“我知道,但我的工作需要我。”医生的警告就这样被抛之脑后,因为我知道此刻前线是需要我的,在抗击疫情的时候伤痛丝毫不能让我的步履缓慢,我要与我的战友们并肩作战,直至疫情结束,迎来光明的新开始。
我是门诊部李承瑶。7月27日下午,我自愿加入成华区组织的应急抗疫支援队。奔赴成华前,我回家看了还在生病的大宝和年纪尚小的小宝,婆妈看出我心中的不舍,告诉我“放心,有我们呢。”对家庭,我是有愧疚的,但非常幸运我拥有无条件支持我的家人们。
我只想做孩子们心中的表率。只要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你、我、他齐心协力,相互理解,共同抗疫,我坚信一定能恢复疫情前的烟火成都。
我是医保办廖亚婷。尽自己微薄之力,有幸奔赴一线,不惧疫情,坚守在一线岗位。不负青春,不留遗憾。世界很大,幸福很小,希望如期而至的不只秋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平安安的你!
我是心内科苟小红。这张照片是我们顺利完成隔离酒店保障工作后大家扛着自己的行李到五组团一栋进入7天集中隔离时的合影,也就意味着即将离开这里回归医院工作。他们调侃说像一群“难民”,可我觉得更像是“王者归来”!作为新隔离酒店的第一批队伍,期间大家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相互鼓励,克难攻坚,无畏艰辛,记得临走时卫健委的老师反复叮嘱我们要守好国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很开心我们顺利完成了隔离点保障工作。
我是神经外科吴小聪。每每忙碌归来,汗水浸湿衣裳,看着皎洁的月光,疲惫的身心瞬间就感到了一丝清凉。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回归正常生活。
疫情没有年龄,我有。我是院感保健科王粤嫦,2019年12月29日,新冠疫情爆发那天,我22岁。2022年7月15日,成都715疫情首例患者复核标本阳性那天,我25岁。
2022年7月18日,外出执行核酸采样任务那天,25岁的我遇见一个小朋友。他有些紧张,问我:“阿姨,可不可以轻一点?”我点头,看见小朋友张开嘴,牙没长齐,怕他紧张,想了想说:“可以,但是你得叫我姐姐。”小朋友被逗笑。我趁他不紧张,示意他张嘴,快速采完。采完他还没走,我又看了他一眼。小朋友认真地说:“阿姨,我今年5岁半,叫你姐姐不合适。”他说完我愣了一下,5岁半,疫情爆发3年,那他是从两岁半开始做核酸的?我两岁半...刚学会玩泥巴。
啊,祈祷疫情明天就结束!
我是院感保健科杨梅。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我也会觉得防护服不透气,N95口罩戴几个小时下来鼻梁和眼下都生了压疮,身上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几乎一天都不怎么喝水,忙起来,吃饭也不能准点。
截止到今天,我已经参加了近30次的核酸采样任务。虽然熟练了,流程也更清晰了,各单位的配合也非常好了,但是我们所有人都在关心的是它到底什么时候走呢?
疫情当前,我们的工作虽然没有救死扶伤那么轰轰烈烈,但是我们青年医务人者也在贡献着自已的一份力量,共同守护着“成都”这座城。
我是院感保健科邹嘉昵。在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之前,常常为一些对于抗疫医务工作者不好的言论所影响,但当自己真正站在抗疫一线时,一句“辛苦啦”就可以让自己内心雀跃不已,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自豪感与认同感。
记得在今年7月,和同事在一处老居民区采集核酸时,来的大多都是老年人,他们虽在嘴上说着还要做啊,但仍自觉排队,轮到自己时也会把嘴张得大大的,完了会说上一句“辛苦了”,偶尔也会有老人对着我们说“这么热的天你们都来,我们也不能给国家添麻烦啊。”
这让我不经想起开学典礼上的自己曾许下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我将时时鼓舞自己,唯有勇士,敢于逆行。